蔣介石與九一八事變之後的學潮
【編按,本文簡要梳理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國內的學潮與蔣公應對之法。我輩至今視之,尤感蔣公之睿智與先見之明!並感謝弘電兄賜稿!】
九一八事變爆發後,國難當頭,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被點燃,要求對日宣戰聲浪甚高,學生甚至以罷課、上京請願為手段,請求政府出兵。1931年9月28日,南京中央大學學生千餘人,先後赴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外交部請願,在外交部請願時,場面失控,部分學生衝進部長辦公室,質問外交部長王正廷,激憤之間,將王部長頭部打破。
同日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《告全國學生書》,對於是否宣戰一事,稱:「可戰而不戰,以亡其國,政府之罪也;不可戰而戰,以亡其國,政府之罪也;備戰未畢,而輕於一戰,以亡其國,政府之罪也;備戰完妥,而不敢戰以亡其國,政府之罪也。」說明政府在「戰」與「和」的選擇上,要擔負國家政治責任,而不能大言欺世,尤其是當時中國的國力與日本相差懸殊的情況下,戰爭更是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,決不能輕易言戰。
然而,普通民眾與學生並不能理解,認為這是政府避戰的藉口而已,學生罷課請願如潮水般向南京湧來。9月29日,上海復旦、光華等各大學學生5千人至京請願,蔣介石親自接見並講話一時餘。
據《蔣中正日記》記載及當時《大公報》報導,蔣介石於9月29日至12月14日,在南京共接見學生請願代表團十餘次,人數近3萬人。
1、9月29日,上海復旦、光華等各大學學生5千人至京請願,蔣接見並講話一時餘;
2、9月20日,上海大夏大學4百人至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,蔣接見並講話;
3、11月9日,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學生請願團350人至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,由丁惟汾、陳立夫接見,蔣以「青年救國之責任在求學」,訓勉請願學生,並謂為達到一致對外之目的,絕不喪失國家主權,亦不負國民之熱望;
4、11月17日,南京中央大學生請願團在11月16日至國民黨四全大會會場請願,由中央監察委員蔡元培接見後,本日,由蔣再次接見,並逐一答覆問題;
5、11月23日,蔣對杭州十三校來京請願學生一千七百餘人講話,以諸葛亮「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」、與岳飛「精忠報國」自況,學生聞後動容;
6、11月26日,蔣召見上海各中學來京請願學生,為之講演〈愛國救國之正道〉;
7、11月27日,因昨日上海學生千餘人齊集於南京國民政府前,強留不走,蔣接見並講話一小時餘;
8、11月20日,蔣接見上海工人代表及北平國民大學學生請願團,並分別予以講話;
9、12月2日,蔣接見燕京大學及徐州各中學組成的請願團;
10、12月10日,蔣接見抵達南京之濟南學生請願團3千餘人;
11、12月14日,蔣對至國民政府請願之學生代表,接見與談,並一一解釋其疑點。
各地學生罷課、示威抗議、毆傷政府官員,以及強佔車站,強乘火車來京請願的越軌行為,在一些幕後勢力的操縱下,愈演愈烈。蔣介石決意制止,12月9日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決議,設立特種教育委員會,以蔡元培為委員長。蔣提議應制裁學生,以應付其越軌行為。眾人討論未通過,認為應該放任學生。蔣自歎:書生誤國!
【後記】12月8日,蔣介石與葉楚傖、朱培德討論外交方針。朱培德認為對日外交不外乎「準備戰敗」與「先和」兩種選擇。蔣介石回答:「戰敗則以全國殉余一人之歷史;先和則以余一人之歷史,為全國而犧牲,一時雖身敗名裂,但後世自有功罪之定論。」